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:公务员常识40000问(二百九十)
29001、1911年,辛亥革命
29002、1912年,清帝退位;中华民国成立;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: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颁布
29003、1913年,二次革命
29004、1915-1916年,护国运动
29005、1915-1923年,新文化运动
29006、1916年,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
29007、1919年,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:陈独秀在上海创办《新青年》;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:五四运动
29008、1920年,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:上海共产主义小组
29009、19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
29010、1922年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:中共二大召开
29011、1923年,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
29012、1924年,国共第一次合作、革命统一战线建立,国民大革命开始的标志: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
29013、1926-1928年,北伐战争
29014、1927年,四一二反革命政变;七一五反革命政变;南京国民政府成立;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起义:南昌起义;八七会议;秋收起义;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城市政权:广州苏维埃政权
29015、1928年,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:井冈山革命根据地;井冈山会师;东北易帜
29016、1929年,古田会议召开
29017、1931年,九一八事变;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:在瑞金召开;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
29018、1931-1945年,抗日战争
29019、1932年,伪满洲国成立
29020、1934-1936年,红军长征
29021、1935年,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:遵义会议;一二·九运动
29022、1936年,西安事变
29023、1937年,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:七七事变;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会战:淞沪会战;抗战开始第一次大捷:平型关大捷;南京大屠杀;重庆国民政府成立;第二次国共合作
29024、1938年,国民正面战场抗战以来最大胜利:台儿庄战役;武汉会战
29025、1939年,第一次长沙会战
29026、1940年,南京汪伪国民政府成立;百团大战
29027、1941年,皖南事变
29028、1941年,第二次长沙会战
29029、1941-1942年,第三次长沙会战
29030、1944年,豫湘桂战役
29031、1945年,中共七大;日本宣布投降;重庆谈判;“双十协定”签订
29032、1946-1949年9月,解放战争
29033、1947年,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颁布
29034、1948年9月-1949年1月,辽沈战役、淮海战役、平津战役
29035、1949年4月,渡江战役;国民党政权退往台湾
29036、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
29037、反射
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时,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,称为光的反射。举个例子,照镜子就是最简单的反射现象。对于反射,大家只要记得太阳光、灯光等不是直接照在你的眼睛上就是反射。反射包括漫反射和全反射。
1、漫反射就是光线照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,光学朝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。这是我们人眼能够识别物体的基础,一说为什么能分辨物体,就是漫反射。
2、全反射就是当光线从较高折射率的介质进入到较低折射率的介质时,如果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(光线远离法线)时,折射光线将会消失,所有的入射光线将被反射而不进入低折射率的介质。常见的全反射现象就是光导纤维(光纤)。
29038、折射
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,传播方向发生改变,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。常见的折射现象:插在水里的筷子看起来就像断了一样。
29039、散射
是指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一部分光偏离原方向传播的现象。散射的原理就是光由不同波长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及红外线、紫外线构成。散射就是把光分成不同颜色。所以只要看到不同颜色的光,那基本就是散射。比如天空是蓝色的,北极的极光,彩虹等等。
29040、衍射
光在传播过程中,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,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路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,叫光的衍射。光的衍射本质是光具有波动性,就像水波一样。这个可能大家平常接触的少,光的衍射包括:单缝衍射、圆孔衍射、圆板衍射及泊松亮斑。
29041、偏振
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叫做偏振,它是横波区别于其他纵波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。举个例子,我们抓住绳子的一头,上下摇动绳子,绳子会产生波动,这时候我们如果用绳子穿过一条竖着的缝隙,绳子的波动就能传递过去,如果是横着的,就没法传递。而对于光来说,太阳光是朝着四面八方传递的,这时候我们人为制造一些“缝隙”,就可以对光进行筛选,选出我们需要的光。常见的现象有:照相机的镜头,3D眼镜等。
29042、“天问”——中国行星探测任务
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,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,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“天问一号”探测器发射升空,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;4月24日,确定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为“祝融号”。
2021年5月15日,中国火星探测器“天问一号”成功降落火星乌托邦平原预设着落点,在历经了十年磨一箭后,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毕其功于一役,一次性实现“绕落巡”,跨越美国和苏联60年历程,取得重大胜利。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!
29043、1964年10月,美国“水手4号”探测器才向地球传回人类史上第一张有关火星表面的近距离图像,开启了火星探测的新篇章;
29044、火星-太阳系八大行星第四位(水金地火木 土天海王星)-类地行星(水金地火-岩石层)-赤铁矿(氧化铁)-红色行星-古称“荧惑星”(灾难的预兆、战争的代表)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,其次是氮、氩,此外还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气。火星大气层与地球大气层都有氮存在,这是火星与地球最大的相似之处;
29045、斜着公转(周期两年),有四季轮回,自转(昼夜交替)一天24.66小时;
29046、太阳、地球、火星在一条直线上时——火星冲日(间隔两年零两个月-26个月)
29047、摆脱地球引力——第二宇宙速度11.2km/s;
29048、登陆火星的路程是半个椭圆——霍曼轨道(发射航天器最省钱省力的轨道);
29049、根据太阳与地球、火星的距离,以及地球公转的时间(开普勒第三定律)算出路程时间——7个月;
29050、名称来源-《天问》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。